|
Logo

擁有過百學生的課程如何採用項目為本學習模式

Michele Notari, 伯恩教育學院媒體教育講師
Stefan Schärer, 伯恩教育學院助教

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 0 我們會在本章節探討伯恩教育學院(Pädagogischen Hochschule Bern),大約100名初中準教師的媒體教學入門課程。該課程已舉辦多年,並透過維基進行基於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在這裏描述的經驗也可應用到其他小型群組及學校層面。

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 0 在為期八個月的課程中,每一個學生的作業時間為90 小時,並以下列各點為學習目標:

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 0 學生們要

  • 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 0
  • 學習如何規劃較長的、媒體支援的課堂系列。
  • 深入瞭解如何使用現有媒體工具,包括影音、圖片、多媒體網頁、印刷品及視像。
  • 體驗媒體語言及其在課堂之應用。
  • 建立群組合作的技能。
  • 進行項目作業,向共同目標邁進,向大型群體發佈共同完成的成品(透過網絡並以簡報或海報方式進行)。
  • 認識不同形式的媒體合作(如維基的共同編輯)。

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 0 完成的項目將會在相關的維基網頁上發佈,以便其他小組評論及提出意見。
整個課程分為四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活動(見表一)。
經過了幾年的維基應用,課程的維基已經擁有超過300 名學生的作業。將來的學生可以以這些已有的作業為參考。維基不單止經過多年歲月而有所改變,也會按照課程不同階段的要求而自我適應。

1 課程架構

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 0 Abbildung 1: Ablauf der Veranstaltung Medienpädagogik (Notari & Döbeli Honegger, 2007)圖一:媒體教學課之流程(圖像以DPM 創建; Notari & Döbeli, 2007)。

lehrerin-klasse-gruppe 過程的主要角色,社交模式,而一些過程則無需教師參與。
synchron-asynchron 所有過程都是同步或不同步進行的。這代表主要角色是同時間進行該過程,或是獨立執行。
Tabelle 1 vorlesungsphase-activity-only-png 媒體教學課程包括一定數量的活動程序。在這裏,我們以‘ 講課’ 這個活動程序作為例子。所有的活動程序都有一個標題(此例的標題為講課階段)。每一個活動程序的社交模式及同步性都會以圖標作表示。活動程序的背景 色與媒體教學課程中的不同重要階段相關(灰色代表講課;紅色代表實習;綠色代表項目作業;藍色代表發佈成果)。講課時間為四個雙鐘。此階段的焦點為實習的組織以及小組的項目作業,並就媒體教學概念作粗略的講述,概覽瑞士的媒體環境,以及論述今天與未來的校內媒體應用。
Tabelle 1 praktikumsphase-png-farbig  學生們以9 至15 人為一組,進行實習作業,並增廣媒體作業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小組在作業中必須選擇一項媒體:影音、圖像、多媒體網絡、印刷品或視像。媒體作業實習及其具體練習一共為時16 個小時。
Tabelle 1 Medienprojekphase-png-farbe 在實習獨立項目作業的階段(背景色為綠色),參與的學生要以三人一組的方式創建媒體項目。課堂程序得以計劃,並在其中提供支援與概述,讓教師能夠在班級中順利執行。項目作業為時三個月,每一個學生的作業時數為50 個小時。
Tabelle 1 meeting-phase-png-farbig  在課程的末段,學生都要在會議(背景色為藍色)中以海報或簡報的形式介紹他們的項目作業。當然,所有的媒體項目都會在一個共同的維基上發佈,讓所有的參與學生瀏覽。

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 0  

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 0 表一:圖標意義及個別活動之說明

2 課程中不同階段的維基應用

2.1 第一階段:講課

1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0 0 在課程的第一階段,維基平台成為資訊中心。在這裏可以看到有關課程流程的資料以及項目作業的要求。因為課程在每一年都會舉辦,所以學生也可以在平台上找到過往歷屆同學的作業。在這階段中,維基對學生們來說就像普通的網頁。維基獨特的功能只會在之後的幾個階段發揮出來。

2.2 第二階段:實習

1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1 0 在此階段,學生必須在維基上發佈項目草稿。項目草稿的網頁設計為用戶提供一定的格式,來輸入草稿的個別重點。學生可以看到所有其他群組的項目草稿,並從中得到啟發。
在實習中,學生將進行大量練習及作業,並刊登於維基上。以下為兩個值得一提的例子:

  • 1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2 0
  • 點擊故事:在群組中,學生會就一個多選擇的難題作討論(難題與其解決選擇將會一起展示:例如兩個女生在操場打架,我應該介入或通知老師?如果我介入,那麼⋯⋯;如果我通知老師,那麼⋯⋯)。難題的情況會在維基上,以文字及圖像的形式展示出來。不同的決定選擇將會鏈接到與其相應的頁面。點擊故事能夠鼓勵用戶在超文本的使用上多作思考。適合點擊故事的主題包括防止毒品上癮或暴力、其他持續的故事以及二分法情形。
  • 網絡的個人簡報:如果是作私人用途,維基也十分適合成為網絡個人簡報的練習工具。學生可以在平台上學會應把哪些資料公開,應把哪些資料好好保存。

1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3 0 在此階段,學生們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維基頁面。就概念層面上看,學生不單止看到完成品,也可以觀察到其製作過程,是為十分重要的。

2.3 第三階段:項目獨立作業(需時三個月)

1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4 0 在此階段,準老師們必須以小組的形式獨立作業。他們要對以媒體為基礎的課堂進行計劃。項目包括以媒體為基礎的課堂描述(項目描述)以及一個例子(視像、影音、印刷品、圖像等的媒體工具)。所有項目成果都會在維基上發佈。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項目描述或例子的成果,而是課程參與者的即時作業過程。在項目開始後的一個半月(項目中段),各個小組必須在維基刊登項目情況(里程碑)。這些里程碑會由教師評核及提供意見。

2.4 第四階段:展示成品

1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5 0 我們可以透過固定建構的頁面(格式和上標),保證每一個項目都有類似的架構,讓其他讀者在將來更容易尋找、閱讀及明白每一個項目作業。在項目描述上,我們要求學生為他們的項目加上標籤(Tags)。這些標籤描述項目使用的媒體、主題、學習目標以及項目針對的學科等(例如一個以情緒為主題的項目,其標籤可以是情緒、項目週數、社交能力、圖像、圖片、形狀、文章、項目夾、觀察、同學、木炭畫、流行藝術、便宜藝術、簡報、生物學、圖片形狀、技術形狀、德語、大自然與人類、歷史)我們也規定學生必須就他們的項目建立設定檔,使尋找項目的工作更加容易。

1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6 0 在設定檔中,我們融合了以下的元素(以上列的項目為例):

1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6 0 Abbildung 2: Beispiel aus einer Projektseite: Steckbrief des Projekts «Emotionen»圖二:項目頁面的例子:項目設定檔

3 過往經驗

1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7 0 在過去三年,超過300 名學生透過維基創建了6,000 個與課堂相關的頁面,包括1,200 個檔案。這些學生共完成了137 個項目,學生在每一個項目所需的平均作業時間為50 小時。

4 Wikispaces 應用的定量評估

1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8 0 Wikispaces 的歷史回溯功能讓我們能夠查看Wikispaces8 維基頁面的相關使用數據。透過這項功能,我們可以檢查指定時期內個別教師的編輯行為。此外,我們也可以觀察作業小組中的分工合作及作業行為,並以此作為參考,為課程作必要的更改。Wikispaces 的數據也可以讓學生留意自己的作業行為,幫助他們從中改善。
以下的兩個例子展示了數據功能的用處,以及這些統計數據能夠帶給我們什麼:
頁面訪問量: 訪問頁面次數(所有訪問的次數都將計算在內),包括搜尋引擎顯示的結果。另外亦會計算那些訪問用戶無法登入的頁面(無法登入)。

1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9 0 編輯次數: 維基頁面的有效編輯次數(每一次編緝都獲計算)。

2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0 0 數據頁面可以顯示特定月份(如2011 年11 月)或一年(包括一年的部分)的統計數字。這些統計數字可以CSV 或EXCEL 形式下載,供用戶進行作業。

4.1 項目進行中的頁面觀察

2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1 0 在項目進行的階段,學生們都必須把有關內容自行放到維基上。當然,維基也會為學生公開所有資訊。因此,我們預計在項目進行期間,維基頁面的訪問人數將會高企。
透過維基的數據功能,我們可以驗證我們的預計是否屬實。在這裏,我們會就項目過程中的幾個要點加以解釋。觀察的年期為2009 / 2010 以及2010 /2011。

2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2 0 首先,我們展示2010 / 2011 年度的統計數據。以下的圖表顯示從2010 年9 月1 日到翌年的3 月30 日期間,維基頁面的訪問量。

2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3 0 Abbildung 3: Anzahl Pageviews 2010/11Abbildung 3: Anzahl Pageviews 2010/11

2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4 0 Legende:

Nr. Ereignis Anzahl Page- views 2010/11
1 Versand der Zugangsdaten zu der Wiki-Umgebung

736

2 Letzte Vorlesung, Publizieren der Projektskizze im Wiki

953

3 Erster Praktikumstermin für die Praktikumsgruppen 1 und 2

1470

4 Zweiter Praktikumstermin für die Praktikumsgruppen 1 und 2

2584

5 Dritter Praktikumstermin für die Praktikumsgruppen 1 und 2

1729

6 Vierter Praktikumstermin für die Praktikumsgruppen 1 und 2

1544

7 Abgabetermin des Konzepts für die Praktikumsgruppen 1 und 2

1296

8 Gruppen 1 und 2: Feedback für zwei andere Projekte formulieren (Einzelarbeit)

685

9 Abgabetermin Konzept für Praktikumsgruppen 3 und 4

672

10 Gruppen 3 und 4: Feedback für zwei andere Projekte formulieren (Einzelarbeit)

245

11 Abgabetermin der Projektarbeit für die Gruppen 1 und 2

2562

12 Abgabetermin der Projektarbeit für die Gruppen 3 und 4

1283

3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7 0 有趣的是,我們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對學生的監察是十分成功的。在不同的作業階段,學生的活躍程度都很高。項目過程末段的兩個最後提交日期(編號11 和12)的訪問數字跟項目初段的實習階段一樣的高。我們可以從以上的圖表,辨認出上述不同的階段。在圖表的首半部分,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們在實習時期都活躍使用維基來作業。在後半部分,因為學生們都在進行項目中的個人作業,所以維基的訪問量長時間偏低,直到最後提交日期前,維基的訪問量因項目作業的提交而大幅增加。

3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8 0 基於學期假期及考試,我們可以理解學生在一月份會安排其他活動,而忽視這個媒體項目。在未來,我們將會在一月份設立一個里程碑,鼓勵學生能夠花多一點時間在本項目的作業上。我們希望此擧能夠提升項目成品的質量。

3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9 0 另一有趣的地方是,在為學生發出維基登入資訊的那天(編號1),維基頁面的訪問量急速上升。這顯示學生們基本上對新科技及工具甚感興趣,並希望盡快登入看看。

4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0 0 編號11(實習小組一、二項目作業的最後提交日期)與編號12(實習小組三、四項目作業的最後提交日期)的大分別來自那些小組在學生人數上不同。我們嘗試盡量把學生放在首兩個實習小組,以趕及在春天的簡報發佈前為大部分項目評分。

4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1 0 如果我們查看訪問量的相對值,我們發現學生訪問頁面的次數大致上是一樣的,不論學生是來自實習小組一、二或實習小組三、四(見表二)。

Anzahl Pageviews pro Studierende/-n Anzahl Pageviews pro Gruppe
Praktika 1 und 2

23.48

67.62

Praktika 3 und 4

19.33

 51.56

4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5 0 Tabelle 2: Pageviews pro Studierenden und Projektgruppe (am Beispiel des Jahrgangs 2010/2011)

4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5 0 表二:頁面訪問次數的相對觀察(以2010 / 2011 年度為準)
現在,我們將對某幾個點作詳細的比較。我們可以肯定,我們在2010 / 2011年度實行的一些措施,使該年度的作業行為比2009 / 2010 年度有所改善。

4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6 0 Abbildung 4: Abgabe des Konzepts der Gruppen 1 und 2 (Daten genormt auf den 19.11.)Abbildung 4: Abgabe des Konzepts der Gruppen 1 und 2 (Daten genormt auf den 19.11.)

4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7 0 為了比較兩個年度的數據,我們以2010 / 2011 年度的日期作為指標,即是將2009 / 2010 年度11 月20 日的數據(該年度的提交日期)與2010 / 2011 年度的11 月19 日作比較。

4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8 0 我們發現兩個年度之間有明顯的分別。09 / 10 年度的學生主要在提交的日期才寫他們的概念,而10 / 11 年度的學生則早在幾天前(11 月17 日)就開始了有關作業。這是因為學生們在2010 年11 月17 日收到了電郵,提示他們有關項目概念提交的最後日期,但2009 年則沒有這個機制。對學生們實施影響,包括為他們就最後提交日期作多次提示,這有效改善學生們的作業行為。

4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9 0 值得指出的是學生們的作業提交行為。頁面訪問次數在項目提交那一天達到了最高位。大部分的學生要不是在最後一天才一次過把作業上載至維基,就是先把內容寫在紙上或其他非維基空間,然後最後一天才將所有東西搬到維基。那麽我們如何可以改變這種行為呢?在項目為本的學習中,重要的是追蹤學生作業的過程,並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指引或改正。那麼如果他們在最後一刻才把作業上載至維基,以上所述的追蹤便很難達成。

5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0 0 2010 / 2011 年度的作業要求之更變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學生再不可以用Word 或PDF 檔案的形式把項目作業上載至維基,而必須直接在維基編寫。因此,2010 / 2011 年度在提交項目之前的三天,維基頁面的訪問次數明顯比2009 / 2010 年度增加。在2009 / 2010 年度,學生只會在要提交的時候才會訪問維基,而他們在2010 / 2011 年度就必須直接在維基上作業。透過不斷儲存、切換頁面積受其他頁面啟發,頁面訪問次數得到顯著增加。

4.2 學生的編輯行為

5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1 0 從編輯方面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更瞭解學生的作業行為。他們必須在項目不同階段完成各項工作(項目概要、概念等)。在維基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楚辨認作業的提交日期(見表XY 的2010 / 2011 年度數據)。

5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2 0 這張圖表展示的趨勢,跟頁面訪問圖中的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清楚辨認實習會晤日期(編號1 至4)。在實習中,學生活躍使用維基進行作業,使頁面有很高的編輯次數。同時,最後提交日期前的走勢亦跟頁面訪問圖十分相似,這證明了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我們再回顧一下項目階段中的一個具體點(圖七):

5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3 0 實習小組一、二在提交前的行為,清楚展示了項目設定的改變對學生作業行為的正面影響。在2011 年,學生必須把所有作業直接編寫在維基百科,所以學生在提交限期的五天前,就已經開始了編輯作業(黑色曲線),而在2009 /2010 年度,在提交的那一天才錄得編輯次數的大量上升。另外一個因素就是2011 年的學生在提交限期前的一個星期獲得提醒通知,而在2010 年則沒有發出這一類的通知。

5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4 0 項目小組內的編輯行為
以上顯示的統計數據包括所有的參與學生,所以我們不能夠以此為基礎,斷定項目小組內如何分配工作或個別學生的編輯成效。因此,維基的數據功能也能夠為我們展示每一位學生在指定月份或一年內的編輯次數。這一項功能讓我們在必要時,找出是否有個別學生依靠其他組員完成項目工作,自己則享受成果。幸運的,我們到目前還不需要使用這一功能。
透過每個人的編輯行為,我們嘗試分析小組編輯工作的同質性或異質性。因此,我們集合了所有學生在項目階段的編輯次數,把學生分到不同小組,並於每一個小組計算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oV)。在我們的分析中,變異係數標誌著小組的異質性。計算的方式如下:
cov
如果標準差大於平均值,令變異係數大於1(100%),那麼小組在編輯上存在很大差異,其異質性亦很高。相反,如果標準差低於平均值,CoV 則會少於100%,代表小組在工作上的同質性很高。以下我們以箱形圖的方式,為我們所得的數據進行比較:

5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5 0 Box-Plots der Heterogenität der Gruppen (nach Jahrgang)Abbildung 8: Box-Plots der Heterogenität der Gruppen (nach Jahrgang)

5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6 0 與2009 / 2010 年度比較,2010 / 2011 年度有更高的異質性。其中位數比2009 / 2010 年度高出20 點,最高值與最低值也錄得較高記錄。2009 / 2010年度的學生在使用Wikispaces 平台作業方面比較均質。這證明了項目作業的發展向著反方面走了。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的學生認識及使用維基,並透過課程中的特定工作及規定來實行,就像指定學生必須直接在維基上編寫,而不是把Word / PDF 檔案上載至維基,從而鼓勵學生多使用維基平台。可是,現在的情況顯示,群組對維基工具存在疑惑,並透過分工合作讓群組內的一、兩人負責維基操作。

5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7 0 增加作業上的規定是可以減低同質性。但我們認為此舉會限制小組的作業自由,而作業自由對項目為本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5 結論

5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8 0 透過調查及分析課程中的維基活動,我們發現學生在為期三個月的課程中,只會花最後的三至四個星期來進行作業(另見分析)。在項目過程的中段設立里程碑,有助學生對項目作出長遠計劃。

5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9 0 負責項目的教師亦注意到,學生小組在過去用上了各種不同的工具來進行項目作業。三年前,就是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維基的版面是以Word 檔案的形式,透過電郵在項目小組之間互相傳遞,並在提交項目時才上載至維基平台。在這些年間,市場新出了一些如Dropbox、Boxnet 的網絡數據系統,而我們亦適用了如BSCW、Educanet9 或維基的學習管理系統,以為其他參與者的作業提供臨時措施。我們認為,這些發展都是正面的。維基平台的應用為我們展現越來越多的潛力(見本書:〈維基的概念〉一章)。為了鼓勵學生共同編寫文檔,

6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0 0 我們在過去兩年禁止學生以Word / PDF 的形式把作業上載至維基。他們必須直接在維基上編寫與發佈內容。這些措施能夠使學生們相信,在維基上直接進行編輯及互相為對方改正是必要的。

6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1 0 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通常應用在20-30 人的班級。與其他傳統學習方式比較,此種學習法需要更多的協助和支援。透過維基以及相應的課程架構,學生們可以同時獲得有效的支援。為了使有關支援最佳化,課程必須清楚列出不同項目階段的要求及需提交的作業模式(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以什麼形式提交哪一類的作業)。在過去的幾年,我們清楚觀察到目標群組對電郵的反應最佳,卻不重視在維基上列出的作業要求。可是,我們為維基上的作業要求提供了連結,連接到有關的維基網頁,並加上提交日期。我們希望此擧能夠讓學生注意將接近的限期外,也能夠留意項目的未來步驟。基於上述的學生使用行為,在項目中設立里程碑及相關的反饋機制是十分重要的。設立里程碑有助學生更好利用維基的潛能。此外,我們認為設立里程碑亦能夠讓學生花更多時閒在項目的作業上。維基平台的環境十分適合觀察不同小組的作業狀態,以及提供反饋(包括同行反饋)。

6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2 0 大型群組項目的維基應用需要深思熟慮的流程架構,特別是同行反饋以及保證維基使用最佳化方面。要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我們認為學習環境及課堂流程的架構一方面要以最簡單的方法,為學生展示要執行的作業,另一方面確保那些作業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如果學習環境的資訊太多,學生會卻而遠之。但架構太少則會增加支援方面的需求,特別是大型的群組,教師是無法應付的。如果項目的要求太多,也會限制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對作業感到消極。

6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3 0 學習過程分析
電腦作業的一個新功能,就是讓教師與學生就個別的作業階段進行觀察、評估及分析。學習過程分析(Learning Process Analytics)的第一步已在Wikispaces 的應用中實施了,那就是其用戶數據展示功能(見本章Wikispaces 應用的定量評估段落)。

6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4 0 對教師來說,這項功能讓他們能夠輕易檢察學生小組在頁面上的作業(作業已設立里程碑),並就個別的作業進行評分(如5 分制),以及追查個別重要項目頁面的訪問次數。對學生來說,這些形象化的選擇也是十分有意義的。他們可以透過這項有趣的工具,邀請教師或其他同學以簡單的方式提供反饋。我們正在研究這些工具對網頁協同作業的建構、監察及評核。在採用5 分制來評核維基上的項目作業方面,我們已取得一定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6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5 0 Notari, M. & Döbeli Honegger, B. (2007). Didactic Process Map Language: Visualisierung von Unterrichtsszenarien als Planungs-, Reflexions- und Evaluationshilfe. In: Gesellschaft für Medien in der Wissenschaft (Hrsg.). Medien in der Wissenschaft. Band. 44, Münster: Waxmann.

page 11

Source: http://tcn.wikiway.ch/chapter-06/?replytopara=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