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出版緣起

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 0 驚奇吧?您現在正看這一行一行的字,整齊的印在傳統紙張上,卻嘗試感受如何以數位協同工具的超文本功能來啟動教學過程。這個合理嗎?作為編輯,我們也在問自己相同的問題。可是,你現在手上拿著這本書,這就證明了兩者間並沒有衝突。在過去的十年多,我們研究維基在教學方面的應用,舉辦了大量的講座及課程,並設立介紹維基的網站。現在,我們認為是時候出版此書了。

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 0 我們可以想像,您已有十分充足的網際網路知識,並曾使用網際網路作為課堂中的教學用途,這也確實是在我們的設想之內,大學和中學都正在或將會在教學上活用網際網路。因此,您希望在這方面發展相關的技巧。除了網際網路資訊來源外,您也希望看到層次分明、深入而長久的方針。您不只是尋找最新穎的技術工具及秘訣,也是受教學的需求所啟發。您希望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及以合作的方式進行作業,並在準備範例時採用更多的評估選擇。如果您認為這些新教學方法和工具能夠為您帶來附加價值,那麼您已準備好花多一點的功夫來作首次應用。我們在這裏的簡單描述可能不太清晰,因此我們會在本書中有關維基教學應用的部分作詳細描述。

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 0 本書是德文原著的翻譯本,並另外收錄了兩個新的章節,分別談及香港及中國大陸的學校運用維基支援學習的情況。各個章節都是作者們對維基應用在教學與學習過程的個人見解。您可以按照個人的需要及興趣閱讀不同的章節。除了本書外,章節都擁有共享創意(Creative Commons, CC)的許可,供用戶在網際網路免費下載。切合本書的主題,本書的內容也可在我們的維基(http://wikiway.ch),以超文本的形式閱覽。該維基也包括其他額外資訊及最新連結。歡迎您來到我們的維基,與其他人分享您在維基教學應用方面的體驗、實際課堂例子及意見,使維基的內容更加充實。

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 0 本書前段章節會講解維基的概念及其學習原理,之後展示不同學校級別的具體應用例子,最後以啟動維基項目方面的提示及建議作為終結。

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 0 本書的介紹部分由Mark Guzdial 編寫。他早於2000 年,在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對上千名學生實施維基教學,也是首批發表維基教學應用的學者之一。Guzdial 強調,我們可以透過維基把學習過程及跨學科作業民主化。在接著的首個章節,我們會對維基的概念及其在教學方面的基本潛能作概述,簡單介紹維基的研發及發展,解釋其核心價值——維基概念,並在最後論述其潛力及學習環境中的限制。第二章Joannes Moskaliuk 提出維基乃知識建構的工具,從相關的系統原理及建構主義思維推導出維基對教學應用的效果。第三章Sandra Hofhues 和Katharina Uhl 就學習過程,講述了與維基相關的三個概念:「公眾」、「公開」與「開放」。在第四章中,編者群則以兩個已經實行的理論模型,連接之前的理論章節與之後的的應用篇章。

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 0 在有關應用的章節中,首先Kuno Schmid 和Paolo Trevisan 會講述在教育學院的教學課程中,過百學生使用維基的體驗。維基的應用可以鼓勵學生在擁有教師指導的自我學習中,培養像過程組織、編排學習時間、方式和共同學習的跨學科技能。在教師培訓方面,Michele Notari 與Stefan Schärer 透過描述一個舉辦了數年的教學課程,對維基的應用進行定量分析。

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 0 Nik Schatzmann 則更進一步,描述維基對整座學校的應用效果。作為一間中學的校長,他論述了維基作為學校的正式平台,對學校發展的幫助。Alexander König 與Jan Hodel 則以高中班級為研究對象,透過兩個具體例子描述在歷史課程應用中維基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本書的應用部分以兩個小學的應用例子作總結。Manoli Pifarré 展示了如何使用維基來鼓勵學生參與、交流、進行討論及合作,而朱啟華博士的研究小組展示了在小學課程中使用維基,要作什麼應有的準備。兩位學者透過案例研究,印證他們的論點:維基技術有利於小學常識課和中英文協同寫作的教學,此外也為希望在課堂上採用維基的小學教師提供一系列的建議。

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 0 如果這些有關應用的章節引起了您對開展維基項目的興趣,我們在最後的章節也提供了選擇、設立及操作維基的具體建議。

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9 0 原著的封面為瑞典一個藝術項目的快照。在2010 年,素不相識的五男六女在哥特蘭(Gotland)附近的一個孤島上進行共同建築。該項目有三大原則:

1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0 0 1. 建築過程中沒有討論、計劃或方案;
2. 在建築地點不可談話;
3. 建築過程永無完結;

1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1 0 該項目的概念來自倫敦的哈克尼區(London Borough of Hackney)某土地的發展。該土地的發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該區的居民可以在那塊空置的土地上,按照上述的三個原則來發展。該土地在2009 年出售作豪華住宅用途。封面的圖像與這兩個項目都令我們甚感興趣,因為它們與維基在作業與學習方面的應用十分相似。維基的隨意性和試驗性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形象,這也是它在充滿改變的二十一世紀中,十分適合作教學用途的原因。原著的封面圖像與過往成功的維基項目,啟示我們只要人們能夠公開互信的共同作業,即使在最初未能確定成品的外觀模樣,到最後也可能夠得出超乎想像,值得所有人驕傲的佳作。我們衷心祝福您在維基教學應用的道路上能夠堅持,並從中獲得成功!

1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2 0 我們感謝所有作者對本書的支持和貢獻,使本書能夠順利出版。我們亦感謝原著hep 出版社對本書在編輯及製作方面的幫助,並同意在出版社網絡上免費公開本書內容。本書成為公開的教育資源,我們亦因此決定將本書翻譯成中文及出版中文版本。

page 4

Source: https://tcn.wikiway.ch/%E5%87%BA%E7%89%88%E7%B7%A3%E8%B5%B7/?replytopar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