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 0 利用維基推行協同學習
Mark Guzdial
我很榮幸能獲 Michele Notari 和 Beat Döbeli 所邀,撰寫這篇序言。我已有數年 時間沒有在協同學習的領域上工作,因此,我很高興得悉他們能在我和他們的 研究中看到一些有用的關連。我亦很欣慰能藉此機會,較抽離地重新審視我們 過往探討利用維基作學習用途的研究工作。

1 所有主題是否歸類為同等或同義?

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 0 我對維基教育的興趣源自早期在協同學習方面的研究工作。在 Georgia Tech 工作的幾年間,我和同僚們共同探索一個名為 CaMILE(Collaborative and Multimedia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工具。最初,CaMILE 是蘋果公 司獨立研發的程式,之後成為 Web 公司的軟體。基本來說,CaMILE 支援線程 討論及小數多媒體內容。
90 年代末,當我們把 CaMILE 轉移到 Web 時,一次執行意外成為一個值得探究 的特點。每個線程討論均有一個獨特的網址。這個特點容許我們把整個以線程 討論連結到一個學生感興趣的範疇。例如:一個關於功課的網頁,可連接到一 個線程討論,供同學就課業提問和作出評論。又譬如一系列作考試複習用的問 題,每條問題均可連接到一個討論空間,令學生能合作解決問題並比對答案。 我們稱之為「錨定協同」(Anchored Collaboration),因為我們為協同鎖定了一個 主題。雖然在現今社會中,博客文化和資訊共享軟體(如 Reddit 和 Slashdot)盛 行,但在 Web 發展初期,把協同空間與某個主題連接,是比較罕有的做法。

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 0 為了更深入瞭解「錨定協同」的效果,我和 Jennifer Turns 就兩班學生做了一個 比較研究。其中一班學生運用 CaMILE 進行「錨定協同」討論,另一班學生則 運用另一個討論空間——USENET——進行「非錨定協同」。USENET 討論空 間支援線程討論,但該討論並沒有一個既定主題。這些班別均修讀了相同或相 似的科目,並屬於同一個級別(例如:這些學生都會在一或二年級時修讀這些 課程)。我們發現,錨定的討論通常比較長(例如:參與者會提出更多評論和 要點),且不會離題。我們認為,錨定能幫助學生在合作中為自己的角色定 位,並把相關的討論放在同一個線程。我們相信討論能支援學生學習,因此, 愈多貼題的討論能製造更多學習機會。

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 0 然而,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錨定協同」的另一特性。所有討論 錨都是由整個課程的權威——教師——所設定的。只有老師能製造討論錨(一 個學生會關心,與課程網頁連接的討論錨),並把之連結到 CaMILE 的討論。 這令我們思疑最初的假定,錨定討論的主題不只是被錨定,亦同時被老師重點 化了(在摘要和引用的過程中)。到底這些較長的貼題討論是錨定主題所洐生 的效果,還是純粹是學生對權威的一種回應?

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 0 在 CaMILE 的技術範疇中,並沒有一個簡單的測試能探討教師錨定主題和作為 權威代表的問題。不過,我和我的學生發現了 Ward Cunningham 研發的資訊共 享平台‥ WikiWikiWeb。在這個程式中,所有作者均享有同等權利(所有文字 和頁面佈局都是相同的)去創造具有一致能見度的網頁,而討論亦能在任何版 面中進行。在維基中,沒有人知道誰是教師。

2 從權威到彈性

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 0 1997 年,我們開始研發 Swiki(Squeak Wiki),而 Jeff Rick 在往後的幾年重新撰寫編碼並把程式據為己有。因為我們並非技術性地使用 Swiki(當時距離 Wikipedia 的風潮還有好幾年),我們便盡量尋找一個可以替代夏威夷語的 字。其中一位助理導師稱之為「CoWeb」,即「Collaborative Website」的簡 稱,而我們亦把這個名字用於較缺乏技術知識的對象上。在所有電腦科學班 中,這項技術仍然稱為「Wwiki」。

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 0 我們從沒嘗試計算在教師或學生創造網頁中的討論數目(作為討論錨),因 為答案從日常使用中已呼之欲出。老師發起的討論鐵定在參與人數上大幅度拋 離學生發起的討論。學生可辨認出(從語調、署名和版面位置中)老師所撰寫 的網站。實情是,多數學生主導的討論均了無回應,而由學生發起的討論項目 也非常稀有。Swiki 仍然反映出課室的階級結構。在多數情況下,教師依然主 導著學生,而學生亦會跟從這些指示。

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 0 在學校推行 Swiki 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更有趣的事—各學院和助理導師研 發了大量不同種類的軟體程式,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我們知道,教育科 技的發展過程充斥著不被採用、鮮被採用、或極有限度地被探用的發明。 Swiki 不但獲學校採用,教師亦同時研發了一系列供教學用的程式,種類多得 叫人意想不到。

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9 0 現在,「維基」總教人聯想到「維基百科」。維基最明顯的應用方式就是創 造一本百科全書。我們的學院亦運用 Swiki 技術構建了下列幾項:

  • 1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0 0
  • 研製了數個學期的醫學詞彙表(例如疾病和骨骼的專用名詞)
  • 供研究組織使用、具註釋的參考書目表
  • 考試檢討問題及一個供分享答案之用的協同空間
  • 以文字為基礎的冒險遊戲

1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1 0 Swiki 在運作的首幾年,因滿足學生、老師及助理導師的需求而迅速發展。我 們並沒有完全跟隨所有對 WikiWiki 的原始構思。例如:我們發明了一項讓用 家「鎖定」頁面的功能(擁有密碼的人就能開鎖並編輯頁面)這項功能對學生 和教師均極其重要,因它能保證在頁面顯示的課業詳情均來自權威。如此一 來,Swiki 就成為了一個專門為課堂活動而設的維基工具。

3 關於維基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1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2 0 有關維基教育作用的研究,經常會談及有關制度和推行的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是專屬於維基教育的,維基亦只是窺探這些議題的一塊透鏡。

1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3 0 早至 John Dewey 的哲學家和教育研究學家已提出教育應當民主的議題。 Dewey 認為,民主能展現一個人的獨特性。維基可以說是當今最自由民主的教 育輔助工具的一個,任何人均能編輯任何頁面並暢所欲言。然而,根據我們的 經驗,使用維基的時候仍難免會反映出教室內的權力結構。大多數的教室都不 是民主的——老師主持大局並控制言論。在 Swiki 中,老師所做的比學生的貢 獻更為重要,而老師所撰寫及創造的內容亦是最備受注意的。科技反映教室架 構並不出奇——維基亦只是其中一種科技,它們不會改變師生關係的性質,但 它們可作為我們鑑視這種關係的透鏡。不民主的課室是否存在問題?這個問題 在維基出現之前已經存在,維基只是把它明顯化。

1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4 0 作為一項教育工具,維基的採納率及教師對之的創意應用是不尋常的高。對 比之下,平板電腦的採用率亦很高,但很少人會再去發掘它的新作用。要開發 平板電腦的全新教學應用方法,我們就得創造嶄新的程式。研發新程式需要知 識和技巧令它持續發展,而發掘維基的新作用時,所需的技術知識則相對較少。

1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5 0 為何維基會啟發老師研發新的程式呢?或者說,是甚麼特質啟導老師進行新 發明呢?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一項成功的科技是能夠廷伸發展一個已存在的 教學工具。我們的其中一位老師曾把維基稱作「共用的白板」。他們認為,維 基是為人熟悉的工具,而它能實現網上共享,更是一個額外的好處。那麼,維 基獲廣泛採納,就是因為普遍使用者對它熟悉嗎?

1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6 0 以現在的模式來說,維基百科是一個以文字為基礎的公共媒體。所有人都能看到大家的頁面。在學校中使用維基百科,是一種跨科目的寫作。即使是在電腦或工程課時使用維基百科,學生的一舉一動亦會變成公開的溝通。因此,維基百科是一種現代化的網絡科技,增強了自由教學的最初目的,即:基本讀寫能力和與大眾溝通的技巧。

4 一些關於維基教育而我們不知道的事

1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7 0 對於維基在教學上的角色,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採討的地方。教師希望知道甚 麼活動能充份發揮維基在學習上的支援作用。以白版或 PowerPoint 投影片作比 較,利用維基進行教學又代表甚麼呢?

1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8 0 對學生而言,以維基作為交流媒介是有別於其他學習平台的。與教室的處境 不同,維基是一個高分佈性的寫作媒體。每一個參與的學生均能同一時間在維 基頁面中作出貢獻(閱讀和撰寫)。學生在維基享有極大自由度。它甚至比一 個線程討論空間更為寬鬆。學生如何解讀這些現象呢?他們能否善用這些啟示 以支援自己的學習呢?我們應否教導學生如何善用維基百科呢?

1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9 0 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各位解答以上問題。這部書的作者們探討了一系列有關如何看待及使用維基百科作為學習工具的議題。讀畢此書後,我深信各位將對利用維基推動教學有全新的體會。

參考文獻

  1. 2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0 0
  2. Guzdial, M. & Turns, J. Effective discussion through a computer-mediated anchored forum.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0. 9(4), pp. 437-470.
  3. Guzdial, M., Rick, J. & Kehoe, C. Beyond adoption to invention: Teacher-created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1. 10(3), pp. 265-279.
  4. Guzdial, M., Rick, J. & Kerimbaev, B. Recognizing and supporting roles in CSCW ,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2000,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ACM, pp. 261-268.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page 5

Source: http://tcn.wikiway.ch/introduction/?replytopar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