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維基的概念

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 0 Beat Döbeli Honegger, 施維茨教育學院媒體及資訊科技教學教授 Michele Notari, 伯恩教育學院媒體教育講師

1 為甚麼維基與我們相關?

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 0 Wikipedia1,Wikileaks2,WikiPlag3。這些工具都有超過 15 年的歷史。最初,它們 是軟體項目的記錄工具,而現在已發展成為廣泛應用的概念,讓群組共同創建及修改文檔。就是有賴於這些簡單的基本概念,維基百科的志願者才能夠把它 發展成為世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越來越多的公司及集團機構都開始使用維基或 類維基工具來共同創建文檔。
史上首個維基是由軟體開發工程師 Ward Cunningham 於 1995 年創立。它的 用途為在軟體發展的過程中,記錄有關的設計模式。維基在開發工程師當中迅 速變得流行起來。維基的名稱來自夏威夷機場巴士上的「wiki wiki」字樣,意 即夏威夷語中的「快,快」。當時,Ward Cunningham 的維基是在修改頁面方 面最快與最簡易的工具。
這個簡單快捷的工具,為萬維網的發明人 Tim Berners-Lee 提供了共同創建超 文本的願景。Berners-Lee 在開發其萬維網的時候,計劃設立一種讓用戶同時閱 讀及修改網頁的瀏覽器(Berners-Lee & Fischetti, 1999)。可是,在網絡發展的 初段,製作及閱讀網頁的角色卻是牢牢的被分開。

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 0 回顧過去,萬維網的第一個階段名為 Web 1.0,而維基則可以說是第二階段— Web 2.0 的先驅者和原始模型。在 Web 2.0 中,製作及閱讀的角色合二為一。 網際網路逐漸成為電腦及存取媒體的替代品,而界定清晰的程式可以在不斷發 展的網絡上供使用(O’Reilly, 2005)。一些專家認為,鼓勵合作的文化也能夠 為這些技術上的發展加以支持。Don Tapscott 與 Anthony D. Williams 在他們的 Wikinomics(2007)和 Macro-Wikinomics(2010)兩本著作中也對這樣的合 作模式作出描述,並指出其對公司營運及社會各方面的效能。
維基作為新工具及網絡新使用方式的原始模型,其意義只會本書中作簡短敘述。科技與工具都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維基原來的概念也會獲得其他不同的 工具及網上服務所取納,但維基自身的功能及特點卻是永遠不變的。這些功能 對學習方面的資訊群體十分適合,並會在以下的篇幅中加以描述。

2 維基是如何構成的?

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 0 在一個座談會上,維基的發明人 Ward Cunningham 就維基的設計概念問道: 「這麼小的東西,怎麼會產生如此多的成效?」(Cunningham, 2006),並解釋如何以最簡短的 222 Perl 編程碼建構維基的基本功能:

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 0 #!/usr/bin/perl
use CGI’:all’;path_info=~/\w+/;$_=`grep -l $& *`.h1($&). escapeHTML$t=param(t)
||`dd<$&`;open F,”>$&”;print F$t;s/htt\S+|([A-Z]\w+){2,}/a{href,$&},$&/eg; print header,pre”$_<form>”,submit,textarea t,$t,9,70

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 0 來源:http://c2.com/cgi/wiki?SigWik

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 0 即使對電腦專家來說,這一段編碼是不容易解讀的。它可是顯示了維基的重要 特色:除了必要的之外,把所有其他的盡可能減少。透過這 222 個字符,維基 的基本功能獲得全面的定義。
對非電腦專家來說,以下是一個容易明白的維基定義:
維基是一個網際網路上,配備版本控制的網絡服務,讓用戶無須 HTML 知識或其他工具,也能夠創建及編輯所有網頁、將網頁以 超文本作連結及就內容更改的請求獲得通知。(Döbeli Honegger, 2007)

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 0 再簡單一點描述:維基是一個讓用戶閱讀及更改內容的網站 4。經過多年的科技 發展,這一項功能在 2013 年並不特別新穎。可是,當第一個維基在 1995 年推出的時候,修改網站的工序便變得異常簡單。目前,網際網路共有大約 100 種 不同的維基,它們的基本概念主要來自 Ward Cunningham 的首個維基。它們在運作的功能及技術細節方面略有不同,可是在使用方面卻大同小異。最普遍的維基功能包括:

  • 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9 0
  • 全文搜尋:所有維基的頁面都可以在全文中搜尋。
  • 推介功能:在每一個維基頁面,都可以展示其他維基頁面。
  • 最近的更改列表:維基的伺服器會列出最近修改過或新增的頁面。這些資訊可以透過 RSS 或電郵取得。
  • 版本控制:維基的伺服器記錄維基頁面的每一次更改,並提供不同版本作比較或頁面的整個更改歷史。
  • 用戶管理:部分的維基伺服器需要用戶註冊,從而可以記錄哪一個用戶創立或更改頁面。

2.1 維基和類維基工具

1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0 0 在 1995 至 2000 年間,維基是唯一透過瀏覽器更改網頁的方法。今天,許多網 絡服務讓用戶直接對網頁進行操作,很多時候比傳統的維基更加容易。特別要 提到的是類維基工具之發展。這些工具捨棄了超文本功能,並把焦點集中在簡 單的線性文本。表一顯示傳統維基與這些類維基工具之分別:

特點 典型維基 類維基工具
文檔結構 超文本由數個連結文檔組成 獨立線形文本
閱讀及修改 分開 同步
版本分類 在每一次儲存後 在新增每一個字符後
修改歷史顯示 不同版本的比較 可以像影片般回顧修改過程
如何處理同時修改的問題 沒有同時修改上的衝突問題
WYSIWYG- 修改器 只有一部分配有

1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2 0 表一: 典型維基及類維基工具的分別

2.2 讀及修改模式

1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3 0 維基網頁看起來跟傳統的一般網頁沒有什麼區別(見圖一)。在頁面的一邊通 常是導航欄及重要連結,而主要的資訊就位於頁面的中央。這種頁面檢視模式 又名視圖模式。

1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4 0 只要留意頁面的結構,就能夠判斷網頁是否為一個維基頁面。頁面中應有一個 名為「修改」或「編輯」的連結或按鈕。在典型的維基網頁,按下這條連結或 按鈕就可以轉換至編輯模式(見圖二)。早期的維基並沒有圖形文本編輯器
(WYSIWYG-Editor)。所有格式或圖形都要透過特別的編程碼輸入,就像圖二 中所展示的。新式的維基擁有圖形編輯功能,其運作就如今天的文字處理程式 一樣。(見圖三)。

1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5 0 儘管今天大多數的維基都可提供圖形編輯模式,文本模式仍然大受專業維基用戶歡迎。只要熟悉最重要的格式規律,及在無須對文本進行太多格式修改的情況下,文本模式通常是比較快的,因為用戶只須使用鍵盤輸入編程碼,而無須在鍵盤及滑鼠之間不斷切換操作。

1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6 0 維基頁面的編輯需要透過儲存或放棄作出的更改來完成整個程序,之後用戶便會回到視圖模式。

1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7 0 類維基工具並沒有在這兩種模式進行區分。用戶只會在單一的編輯模式,並容 許多方隨時在同一時間修改網頁(見圖五)。

2.3 版本管理及編輯上的衝突

1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8 0 在一個典型的維基網頁中,視圖模式及編輯模式之間的切換(見圖四)令我們 要注意版本管理及對潛在的編輯衝突作有效控制。典型維基頁面中的儲存作業 會讓頁面儲存一個新的版本。透過版本管理,用戶可以將頁面換回以往儲存的 任何版本,或在不同版本之間作比較(見圖六)。

1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9 0 類維基工具不單止沒有視圖及編輯模式之切換功能,而且對於編輯也沒有明確 的儲存指令。類維基工具在文檔增加或刪減每一個字符時都會作自動儲存,所 以往往未能提供用戶何時完成編輯程序的資訊。在這方面,類維基工具採用不 同的應對方法。有些工具會把編輯歷史以影片的形式展示出來,而另外一些則 以時間上的編輯中斷為基礎,自動辨別不同的版本(見圖七)。

2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0 0 類維基工具能夠即時儲存每一個字符的編輯,並把修改顯示在所有的網絡瀏 覽器,所以文檔的同步編輯並不是一個問題。相反,在典型維基進行同步編輯 會導致編輯衝突的問題,亦即是當多方同時修改同一份文檔時,一方的儲存作 業可能會覆寫另一方的更改。典型維基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克服這個問題:一 些會在某用戶進入頁面的編輯模式時,把該頁面鎖上並禁止其他用戶進行編 輯,以防止編輯衝突的出現,但此擧亦把同步編輯的功能抹殺了。另一些會在 用戶進行儲存作業時,警告他們可能會引致編輯衝突,並讓用戶自行決定。第 三種的典型維基則會嘗試把不同用戶對文檔的修改結合起來,並直接指出文檔 內的任何編輯衝突。

3 維基為什麼那麼特別?

2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1 0 「這個程式是一個有態度的程式。它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作者,所以作者使用它是十分方便,但對讀者來說就不以為然。」(Leuf&Cunningham,2001)
像其他工具一樣,維基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行動。它們雖然不能規範我們怎樣 使用它們,但至少可以作出使用上的提示,就像我們不會用錘子來油漆墻面或 用螺絲刀來把釘打進墻裏。同樣地,維基也有其建議用途。維基的重點在於文 字上的內容,而不是文字的格式。編輯結果與編輯過程則同樣重要。維基以三 個設計原則為基礎—簡單、開放透明及用戶的主動(Döbeli Honegger, 2005):

2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2 0 維基在使用上十分簡單:維基最為重要的原則是其簡單性,就如 Ward Cunningham 形容為「最簡單,運作中的網上數據庫」。5 自他於 1995 年發明 維基系統後,編輯網頁就變得十分簡單了,也打下未來網上文本編輯器的基 礎。維基無須其他特別程式或瀏覽器附屬程式來運作,也不要求用戶擁有如 HTML 編碼等的技術知識。使用維基只需要一台配備瀏覽器功能的電腦。 至於點擊按鈕會連接到圖形編輯器或是最基本的文字格式工具,則取決於編 碼中的特別字符。

  • 2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3 0
  • 維基是開放透明的:Ward Cunningham 發明的首個維基並沒有任何閱讀或編 寫限制。Cunningham 認為,維基群體的大部分用戶在參與方面都是出於好 意的,而惡意破壞並不是一個問題。直到現在,這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雖 然維基須要防止自動廣告的出現,而一些像維基百科般,比較暴露的維基也 需要額外的保護功能,但一般開放透明的維基是十分容易操作,而不會被持 續滋擾或搗亂。
  • 維基歡迎用戶參與:維基並不會讓讀者被動的閱讀資訊,而是鼓勵他們來參 與編寫。這些鼓勵主要是來自以上討論過的簡單性及透明度。不論是自己或 其他頁面上的錯字,維基都容許用戶在無須第三方鑑定的情況下自行進行修 改。可是,這些功能卻不受一些只是希望閱讀資訊的用戶所欣賞,因為頁面 中加上了編輯或格式修改功能,往往會讓維基頁面在外觀上不及唯讀網頁。 這可是經常受批評的一個維基功能。
  • 典型維基及類維基工具與其他文字編輯程式不同。文字編輯程式讓用戶創建 外觀完美的文檔,而典型維基及類維基工具則比較注重文檔內容,其編輯過 程跟編輯後的完成品一樣重要。
  • 維基的焦點是內容:用戶可以在維基上修改文檔的格式和結構。基本上,所 有維基都會提供標題、編號或無編號列表功能,而字體也可以選擇斜體或粗 體。可是,維基系統的簡單模式使大部分的維基都並不具備複雜的格式修改 及設計功能。維基以內容為重心,而非文字的顯示形式。
  • 維基以過程為重點:在每一頁維基版面上的編輯連結,象徵著該文檔並不是 最終版本,其他用戶可以隨時進行修改。維基的版本管理讓用戶觀看該文檔 一路以來的編輯歷史,他們可以透過特別的簡化維基網頁、RSS 資訊或電郵 取得該頁面最新的編輯動向。

2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4 0  

2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5 0  

4 為什麼維基適合用於學習?

2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6 0 在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了維基在大學(Guzdial et al., 2001)以及學校 (Notari, 2003)透過建構超文本來進行教學的潛力。維基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 教學及學習過程的工具,其中的原因有兩個:維基適合現今建構主義概念的學習模式,也符合資訊社會發展的要求。
正如 Johannes Moskaliuk 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今天的學習是主動的 (a00984)、自我導向的(a00985)、社會性(a00988)和情境式(a00987)的 過程。從這個溫和的建構主義角度來看(Vygotsky 1978; Piaget, Reinmann & Mandl, 2001),學習是透過行動而進行的,而新的知識是在特定的情況及社會 環境中產生。維基就能夠完全符合這一過程:維基歡迎用戶參與,其開放透明
及注重過程的特點亦鼓勵用戶共同建構知識庫。
資訊社會中的數據氾濫及複雜化使類維基工具及多角度團體工作變得更為重要。為了完善及填補現有的方針,不同域的專家必須合作,研究新的創意解決方案。
引用本文對維基的定義,我們會在以下探討維基在教學及學習過程方面的潛能:

2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7 0 維基是一個網際網路上 (f),配備版本控制 (e) 的網絡服務,讓用戶 無須 HTML 知識 (h) 或其他工具 (g),也能夠創建 (a) 及編輯 (c) 所 有 (b) 網頁、將網頁以超文本作連結 (d) 及就內容更改的請求獲得 通知。(Döbeli Honegger 2007)

2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8 0 (a)創建
用戶可以利用維基系統,快速及容易地創建網頁。教師可以無須在技術上下功 夫,就可以準備資料、作業及連結列表。其中最大的潛力就是學生可以就內容 方面進行作業。維基適合記錄及以具吸引力的方式展示學生的作業,並在以下幾方面具備潛力:

  • 2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9 0
  • 課堂組織:今天的數位文檔很容易就可以分享給整個班級,電腦上的文字也 比手寫的更容易閱讀。學生互相閱讀對方創建的文檔變得更加容易。
  • 語言:在維基上編寫就等於使用電腦打字。大量的研究指出,學生若使用電 腦寫作,則會顯得更積極(a01139; Warschauer, 2009),可比手寫形式寫出 更長的文字(a01138; Schaumburg, 2006; Warschauer, 2009)。不同的維基項目 也印證了這一點(a00618; Koenig et al., 2007; Osman-El Sayed, 2006; Paus- Hasebrink, 2007)。
  • 內容:學生在維基上表達及展示自己的知識時,他們其實也正在積極探討該 主題。這個與建構主義中的知識建構是相符的。在維基上進行作業也是主動 的學習時間,是良好教學的一個指標(a00709; Meyer, 2003; Helmke, 2005)。在這方面,維基注重內容而不是文字的展示方式其實是好的,因為 這可以避免學生陷入過分注重美觀而忽視內容的陷阱。
  • 媒體教學: 在維基上作業時,學生可以體會媒體製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 以讀者為重心的編寫及展示方式、抄襲、版權問題及正確引文等(a00653)。

3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0 0 (b)所有
維基允許用戶共同創建文檔(a00889)。所以在維基上,合作比個人作業更為重要。文檔作者其實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但這項功能卻或多或少被隱藏 了。在這裏,文檔才是重點,而不是其編寫人。作為夥伴及團體工作的工具, 維基有以下的潛能:
● 語言:文檔由兩位或更多的學生編寫,他們可以進行討論,找出並解決語法 方面的問題(Kochan 2006)。
● 內容:共同編寫文檔不只是語言上,也是內容上的交流(a00890; Azevedo, 2005)。
● 媒體教學:除了團隊合作和社交技巧外,在未來擧足輕重的共同編寫文檔技術也得到充分的練習。在這方面,學生能夠自己負起學習的責任,並能夠獨立學習(a00619; Paus-Hasebrink, 2007)。

3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1 0 (c)編輯
電腦的使用使內容編輯變得更為容易(a00732)。學生在維基上編輯自己或其 他人的文檔,比在紙上的更簡單、更即時。維基的版本管理,加上針對頁面修改的 RSS 或電郵通知,使整個編輯作業更加方便。這些的潛能如下:

  • 3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2 0
  • 內容:編輯自己或其他人的文檔可以鼓勵討論,使文檔內容更加豐富 (a00890; Azevedo, 2005; Mak & Coniam, 2008)。如果一些內容在經過一段時 間後,再次能夠引起討論,那麼維基便是一個支持螺旋式課程的工具(Jerome Bruner,1960)。
  • 語言:編輯文檔有助提升文檔的語文水準(a00742; Warschauer, 2009)。

3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3 0 (d)以超文本作連結
維基可以容納超文本系統,讓不同的內容及文檔互相連結。除了綫形文檔外, 維基也可以以網絡形式展示內容。這模式對學習過程有各種潛力:

  • 3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4 0
  • 內容:維基鼓勵學生作有意義的連結,此擧可以激發更多有關自己或其他文 檔的討論(見本書第四章,合作詞彙的例子)。現在我們還未能肯定超文本 自身是否能夠啟發學習(f00049)。然而,Schulmeister(2006)指出,創建 超文本比純閱讀更能夠啟發學習。
  • 內容:超文本特別適合如參考資料、論證樹及決策歷史等文檔模式。
  • 內容:超文本鼓勵用戶採多角度觀點及方針。
  • 內容:創建及閱讀維基文檔可以引發意外發現效果(Serendipity-Effect):用戶會隨意點擊與主題無關的超連結,卻可能意外地找到瞭解決問題的方法 (a01167; Moskaliuk & Kimmerle, 2008; Bremer, 2012)。
  • 媒體教學:學生可以體驗使用超文本的好處和壞處。

3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5 0  

3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6 0 (e)配備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容許用戶取閱文檔在過去所有的儲存版本,並進行回顧及分析。這樣,用戶便能夠輕易找出錯誤或惡意破壞之處,作出修改或切換為破壞前的版 本。版本控制也提供各種學習機會:

  • 3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7 0
  • 課堂組織:教師可以更容易跟進學生進度,使學生獨立作業的管理更輕鬆。
  • 語言:學生可以回顧他們的文檔,加以分析(Mak&Coniam,2008)。
  • 內容:除了語言外,學生也可以回顧文檔修改的過程,從而瞭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自己的後設認知(Azevedo, 2005)。

3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8 0 (f)網際網路上與(g)無須其他工具
維基可以安裝在網絡伺服器,並以瀏覽器在網上使用。現在差不多所有可以上 網的裝置都配備了瀏覽器,所以用戶無須安裝任何程式,就能夠在任何地方上維基網頁。維基可以說是現代雲端計算的首員。學校不需要在校內安裝專門的 伺服器,教師和學生也不需要在他們的裝置上安裝額外的軟體。這消除了數位 媒體在使用上的障礙,也能夠減低成本。

3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9 0 (h)無須 HTML 知識
使用維基來創建及編輯網站並不需要 HTML 知識,現在再也跟 1995 年那時不 一樣了。可是,在維基上作業並不比使用文字處理器困難。使用維基並不要求 用戶有很高的資訊科技知識,所以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有能力在維基上作 業。

5 對維基的批評

4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0 0 維基和類維基工具並不是完美,也不是自動教學或學習機器。它們都有自身的極限和限制。以下是一些對維基常見的批評:

4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1 0 維基版面不好看
維基的版面通常並不吸引,其版面選項十分有限。這將令教師及學生卻步。因為創建出來的網頁應該是好看,才能吸引人的!
回答:實際上,大部分的維基只提供最基本的設計選擇,版面改動十分有限。這樣的好處就是學生可以專著維基上的內容,而不是其外觀設計。如果文檔項目是需要吸引的設計,那麼其他工具可能會比較適合。

4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2 0 維基的字太多
在維基上很難以有效及具吸引力的方法設置圖像、音檔及影片。所以用戶在作業時可要放棄數位媒體中的多媒體潛力。
回答:以往的維基都是以文字為主。一些新式的維基可以容納圖像、音檔和影片。這些多媒體文檔可以儲存在維基,也可以放在其他的網站並直接在維基上觀看或播放。可是,能夠讓用戶直接在頁面編輯多媒體文檔的維基卻是很少見的。

4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3 0 學生不是專家,他們的作業並不適合為其他學生使用
很多時候,學生在該學科並不是專家。他們在維基上的作業有可能在內容方面有錯誤或不清晰。這些頁面不能夠成為其他學生的學習材料。
回答:這並不是維基獨有的。所有共同作業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合作時,他們會在知識、經驗和內容方面作交流,當中可能會有錯誤的概念或內 容。可是,用戶可以即時在維基上改正錯處,這包括了教師和學生。對於不明白或不清晰的內容,用戶可以發表意見及進行討論。

4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4 0 維基的開放特色會引來故意破壞
某部分學生可能會故意編寫錯誤的資訊,刪除文檔或寫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東西。
回答:這樣的惡作劇在真正維基應用時很少發生,亦可透過版本管理輕易解決造成的不便。一些比較大型,向公眾開放的維基則會有垃圾郵件這個問題。

4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5 0 維基的開放性會令學生卻步
一些不熟悉維基的用戶可能會被維基的開放性及缺乏結構的特質嚇倒,令他們不敢創建自己的頁面或對其他人的頁面進行編輯。
回答:在維基上作業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方式,也讓人們重新思考現時的許多 學習方針及設定。基於這個原因,使用維基作業時必需有清晰的工作指示,讓學生逐漸熟悉維基運作方式,從容在維基上作業。由於介紹階段只須進行一次,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多次使用維基作為作業工具。

4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6 0 維基缺乏結構的特點會增加教師和學生的壓力
典型的維基並沒有固定的結構,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內容結構就由編寫的用戶自行決定。這可能會對部分用戶,如年紀比較小的學生造成一定障礙,亦缺乏效率。

4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7 0 回答:在這情況下,教師可以預先設定結構,或至少提供清晰的結構指示。 正常來說,維基的課堂內容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清楚易明的,但學生在作業及發展該維基的同時,其結構就會漸漸變得不清晰。某程度上來說,學生在編寫的 時候,也會同時學習如何保持維基內容的清晰。內容結構的創建也是學習目標 的一部分。長遠來說,能夠獨立建構具意義的結構,並根據需要作出修改也是 重要的技能。

4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8 0 維基是無法控制的
維基在運作時,會有大量的編寫文檔。檢視或控制所有的內容就變得很費時,甚至不可能。

4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9 0 回答:學習環境有所發展是一個很好的跡象!教師怎會投訴他們的學生有太多的作業呢?要處理這眾多的資訊,可以設置如同行評審的處理程序。

5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0 0 很難為維基的內容評分,因為教師不清楚誰編寫哪些內容
維基的系統並不能清楚指出哪一個用戶編寫了某一段的內容。基於這個原因,學生的個別評分就變得十分困難,甚至無法進行。

5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1 0 回答:技術上來說,這取決於該維基是否擁有編寫權的制度。學生亦可以在 其提供的內容上加上名稱,以作識別。這一項批評其實也顯示教學與工作上的 不同之處,學校通常會就個人的表現評分,但工作上的項目就常常以團體的方式來完成。

假設

5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2 0 有關 a00000 序列的引用,請參考 Beat 資訊網絡中的假設: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page 6

Source: https://tcn.wikiway.ch/chapter-01/?replytopar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