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如何善用維基技術支援小學階段的協同學習?

Manoli Pifarré, 西班牙列依達大學教學科學學院

1 引言

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 0 社交軟體已成為我們娛樂及工作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亦逐漸在教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Web 2.0 技術開拓了實踐開放式學習的可能性(Cole, 2009)。瞬息間,我們從一個靜態、被動的網絡使用模式,轉移到一個動態、講求合作及參與的網絡平台,在環球網路世界中擔任一個主動、創造及共享知識的角色。
不同學者均認同Web 2.0 課堂應把重心放在以參與合作、創意、溝通及知識創建的學習文化上(例: Wegerif, 2007; Pifarré & Kleine Staarman, 2011)。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提出以Web 2.0 技術支援小學推行互動式知識創建時,交流式學習的必要性。從這個角度上看,如何協助小學生運用Web 2.0技術運行網交流,令他們能形成及參與在有力、具批判性及反思性的對話中,共同創造知識,是這個討論的一大議題。因此,這篇文章的主旨在於呈現小學老師如何運用維基來幫助學生建構互為主體性的學習方向,從而形成一個能促進共創學問的「對話式交流空間」。有鑒於此,我們將在以下內容中說明如何設計、實行及評估一個小學綜合科學科的專題研習報告,並展示25 名學生如何利用維基,完成一科學研討報告,共同建立具合作性的學習模式。

2  學會共同透過維基學習:如何發展學生在參與、互動、討論及合作範疇上的能力

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 0 參與維基學習的合作過程是建構一個「對話式交流空間」的必要步驟,令學生能在當中共同思考及行動,開拓人與人之間的空間,形成創意思考及反思。

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 0 要在維基中開拓一個「交流空間」,教師需要開展維基教學活動,提供學習資源、機會及框架讓學生邊學邊談,擴闊及深化與他人的交流活動。

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 0 要幫助學生透過維基建立一個具知識生產力的網上交流,從而提升共同學習的質素,以下三個範疇的活動均需包含在小學階段推行的維基研習作業中,向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支援:

  • 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 0
  • 推廣「探索式對話」(Mercer, 2000)
  • 編製一套用以界定何謂有效及邏輯對話的指引
  • 透過網上對話,發展學生的控辯能力

2.1 推廣「探索式對話」(Mercer, 2000)

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 0 Mercer (2000) 認為,語言促進了談判及群體思維,從而確立了它作為基本思考工具的重要性。語言作為基本思考工具的發展與其社會功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如Mercer 指出,「語言並不單單為傳達資訊而生,它在更有趣的發展過程有著重大的作用。語言促使個體的固有知識能與在群體交流下創造的資訊作出融合,令我們能更透徹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需要研發更有效實際的方法去應對它的發展。」

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 0 透過一個針對在小組學習中學生互動的詳盡研究,Mercer 鑑定出三類對話:

  • 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 0
  • 爭論式對話:這類對話充滿異議和個人決議,參與者鮮會將資源集有化,或提出具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此外,這類溝通的行為特徵包括短暫的斷言、盤問及反對斷言。
  • 累積性對話:參與者均能正面整合拓展別人的發言,但這種廷伸發言通常缺乏批判性。參加者透過累積形成共享知識。這類溝通的行為特徵亦包括重覆、確立及闡述先前的發言。
  • 探索性對話:參與者均能就他人發言提出具批判性及建設性的拓展,並提出觀點及建議予大家討論及考慮。駁擊或反駁擊均是有理的,替代的論點亦會被提出。與前兩者相比,在這類談話中知識更能為公眾所接受,論証亦更為明顯。

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9 0 「Thinking together」計劃能提供各類相關活動,幫助學生瞭解探索性對話的特徵及這種溝通對小組研習的好處。透過發展、推行和評估「Thinking together」這個作業模式,可試驗性地顯示出探索性對話有助學生提高小組研習和獨立思考的質素。此外,探索性對話的特點與推行共同學習有著密切的關係(Mercer & Littleton, 2007; Dawes, Mercer & Wegerif, 2000)。

1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0 0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指出「Thinking together」可幫助學生發展在線共同學習的能力及支援學生在維基平台上共建知識。

2.2 編製一套用以界定何謂有效及邏輯對話的指引

1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1 0 課堂參與取决於參加者(老師和學生)製定的一套對話法則。然而,這類隱性規條令不少學生對於在課堂討論中展開有效對話,及使用語言為學習與反思工具倍感吃力。某些研究亦指出,老師有必要協助及給予學生機會去瞭解這些交流和溝通指引。

1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2 0 Mercer 團隊辨認出一套他們名之為「Ground rules」的對話指南,以推廣探索性對話(Mercer & Littleton, 2007; Dawes, Mercer & Wegerif, 2000)。這套指引能夠讓老師實行小組討論以發展探索性對話,「Ground rules」主要包含以下七條:

  • 1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3 0
  • 必須共享所有與討論有關的資料
  • 組員旨在達成共識
  • 組員須為他們的決議負責
  • 組員須言之有理
  • 組員須接受質詢
  • 組員在達成最終決議時亦須討論其他替代方案
  • 應互相鼓勵發言

1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4 0 除了應用在課堂的直接互動外,這套指引亦可透過文字溝通,促進互相協助思考及共建知識的能力(Wegerif & Dawes, 2004)。具有探索性對話特點的文字溝通同樣能加強集體思維及知識創建。這正是我們希望透過善用維基技術而達到的效果。

1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5 0 因此,我們以「Thinking together」為策略基礎,採用了一系列的活動,藉以在一個維基環境中推動探索性對話,以幫助學生共建知識。

2.3 透過網上對話,發展學生的控辯能力

1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6 0 除了在進行語言和文字溝通時參考對話指引,以及鼓勵學生以探索性對話進行交流,教師亦應考慮運用另一種框架去深化以共同思考和主體間性為基石的交流,推廣在維基生態中展開具教育意義的對話。

1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7 0 「句字開首」(見表一)可協助學生參與論辯式的對話(Ravenscroft & Mathenson, 2002)。這些句子旨在引導學生把討論推向一個更深入、具批判性和有論據基礎的層次。透過提供「開場白」予學生,我們希望能促進學生進行以論爭、批判思考和豐富的知識建設為基礎的交流活動。

1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8 0 在以下的章節,我們的計劃描述將會解釋「開場白」如何成功令學生在維基環境中進行更佳的討論和談判。

1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19 0 Tabelle 1: Beispiele für Satzeröffnungen表一:句字開首的例子

2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0 0 總括而言,要透過如維基這類共同編輯工具去激發學習,我們先得給予學生適當的支持,及讓他們瞭解對話、談判及交流意見的相應過程和技巧。

3 設計一個運用維基支援共同學習的小學教育計劃

2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1 0 我們可透過維基,檢視論辯、合作、批判性互動和創新媒體寫作的角色。然而,要加強運用維基百科的學習效能,除了使用這項技術外,亦需要一個特定教學環境的配合。

2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2 0 我們設計了一套教學計劃,讓小學生透過維基,就一個科學議題進行論辯及合作撰寫。這個計劃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2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3 0 第一階段:發展共同思考及面對面合作的技巧。此階段旨在推動探索性對話。

2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4 0 第二階段:增加學生對所選議題的知識。以網上探究的方法為教學工具,加深學生對所選議題的認知。

2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5 0 第三階段:在維基平台上論辯及共同撰文。在此階段中,學生將共享第二階段所學的知識,並共同撰寫文章。

2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6 0 如圖一所示,我們概述了整個教學計劃中的三大階段。在下一個章節,我們將詳細講解每個階段的細節。

2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7 0 Abbildung 1: Die Phasen des bildungswissenschaftlichen Wiki-Projekts圖一:維基教學計劃

3.1 第一階段:發展共同思考及面對面合作的技巧

2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8 0 我們的原本計劃,就是透過輕鬆的場景設定,促進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這個部份是幫助學生在後期把作業轉移至維基的重要一步,這是整個計劃的重心。

2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29 0 對話交流旨在提倡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合作,以便他們日後透過維基完成作業時能應用這些學習技巧。這些處境均來自「Thinking Together」計劃(Dawes, Mercer & Wegerif, 2000),並涵蓋了一系列旨在發展探索性對話的活動。

3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0 0 在我們的計劃中,我們選取了一系列的日常生活處境。學生可分成小組,進行面對面的討論。我們將鼓勵他們解釋及論述他們的看法,從而展開具建設性的對話以達成共識,解決有關的處境。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3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1 0 處境:
休息時,小明和大文在操場上踢足球,卻意外打破了課室的其中一扇窗。小輝目睹了事情經過,小明和大文卻吩咐他別告訴老師。
當值的老師到來詢問事發過程和所涉及的同學。李老師看到小輝當時在場,於是問他可有任何資料要告訴她。
小輝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不想令自己的朋友惹禍,另一方面他亦不想因說謊而得罪老師。
假如你是小輝,你會怎麼做?你會告訴老師嗎?

3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2 0 為加強及深化討論,教師可提供一系列的句子開首予學生,令他們能練習如何在日常討論中運用這些開場白。善用開場白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使對話變得更豐富,整合思緒並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採取下列步驟:

3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3 0 首先,教師可向全班解釋圖一所列的各句開場白,以顏色把他們的五種功用分類好:提供資訊、提出問題、比較不同意見及解釋。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並就各個開場白的功用達成共識。然後,再以例子闡述我們可如何及何時使用它們。五張不同顏色的卡都包含表一所舉的例子,代表不同的對話目的,並放在小組中間。每組亦會得到這些用語的運用細則。

3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4 0 然後,教師可展示圖二所舉的模擬處境。她可朗讀一次故事,以確保全部學生都瞭解整個狀況。開始討論之前,參與者需清楚討論的目的:就解決模擬處境中問題的方法達成共識。老師亦應多鼓勵學生運用更多的開場句子,令對話更豐富流暢。

3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5 0 Abbildung 2: Eine der Situationen für Diskussionen im Klassenzimmer圖二:其中一個課室模礙對話

3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6 0 在完成作業的期間,教師可到每一組,引導學生廷伸他們的討論至更高層次。換言之,就是實戰探索式對話。

3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7 0 當所有組別都能找到一個相應的「解決方法」,他們可向全班滙報討論結果、所提出之論點並概述討論的過程。(整體形容他們對討論的印象,顏色卡對他們的幫助、他們最常用的句子為何等)

3.2  第二階段:讓學生瞭解他們的維基專題研習議題

3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8 0 利用以網絡搜尋資料為主的教學模式,令學生能學習與他們研習議題相關的知識,學生需首先瞭解他們研習議題的內容,然後再在維基中共同討論及撰寫他們的報告。此外,我們認為另一個教學重點,就是學生如何取得他們所選之研討題目的相關資訊。學生需建構、共享及評估所得的科學資訊,從而建立良好的論點。要達到這個教學目的,我們可善用以網絡搜尋資料為主的教學模式,令學生能以一個有建設性及有意義的方法學習。這樣能幫助他們分享、討論及為他們所得的資訊作出論證。要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可首先進行並完成一個WebQuest 活動。透過這個活動,他們將學習如何在網絡中進行資料搜集,取得與他們的研討議題相關的資訊。每個WebQuest 活動均要求學生就指定議題解答相關的問題。完成整個階段後,每兩位學生將會就WebQuest 所提出的科學問題構思一個命題,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學生撰寫一份計劃書,在維基開始討論及進行編寫。

3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39 0 讀者可在下列網站中索取更多以網絡搜尋資料為主的活動例子: http://www.contic.udl.cat/en 亦見於Pifarré(2010)。

3.3 第三階段:以維基共同撰寫科學文章

4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0 0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會解釋維基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功用。
● 維基的教學設計
在我們的教學計劃中,我們將運用MediaWiki:維基版面共包含兩個垂直的框架。這兩個垂直框架的中間是一個可移動的分隔柱,學生可因他們的個別需要調較其空間。

4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1 0 左框架是諮詢欄,設有兩個標籤:甲.) 維基使用指引, 乙.) 學生的構思。這些構思是學生於第二階段中所撰寫的文章,以完成WebQuest 作業,包括計劃書撰寫、討論及作業編寫的過程。

4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2 0 右框架是寫作欄,它包含了一個討論頁及組頁——這兩頁可供閱讀、編輯、及查詢搜索歷史。我們可仔細看看每個分頁的特點。

4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3 0 諮詢頁,指引
在我們的維基空間中,我們會於始用時提供使用指引,學生亦可隨時參考它們。在指引頁中有兩個主要部份。第一個部份會以一個概念圖解釋維基的宗旨:以討論頁及組頁共同撰寫一篇文章。第二部份則解釋如何能更好地運用維基。這包括三個步驟:在組頁中共同閱讀、討論及撰寫。最後,頁面將提供一些編輯建議及解釋搜索歷史的功用。(見圖三)

4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4 0 Abbildung 3: Wiki-Umgebung: Anweisungen und Gruppenseite圖三:維基學習環境: 指引及組頁

4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5 0 寫作空間
在這部份中,學生通過討論就如何撰寫報告達成共識。圖四舉出一個討論例子。

4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6 0 根據指引的建議,學生可闡述自己的論點,讓其他組員能更清楚他們的看法。此外,為深化學生在預備階段時所學會的面對面協同討論技巧,亦應建議學生多使用「句字開首」作出論辯。

4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7 0 另外,學生可在組頁的寫作空間中共同撰寫文章(見圖四)。這個合作式的程序以撰寫期間或之前所進行的討論作為基礎。教師可鼓勵學生向他們的維基組員解釋共同撰寫的文章中作出了什麼修改及其原因,從而促進各組的工作效果及共同寫作中的重要項目:社會意識及自我監察能力。

4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8 0 Abbildung 4: Wiki-Umgebung: Entwurfs- und VerhandlungsbereichAbbildung 4: Wiki-Umgebung: Entwurfs- und Verhandlungsbereich

4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49 0 我們可依從以下的教學程序,協助學生在維基中共同撰寫文章:

  1. 5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0 0
  2. 學生分成二人一組,共分三組,合作在各組的維基空間中撰寫一篇論辯式文章。這三組同學將合組成一個維基小組。
  1. 5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1 0
  2. 這三組同學在WebQuest 活動中所撰寫的計劃書,將會自動上傳自維基學習空間中的咨詢頁中。
  1. 5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2 0
  2. 學生可同步在討論空間及/或組頁中撰寫文章。老師亦可鼓勵學生在討論空間中就他們各自所舉之論點達成共識。
  1. 5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3 0
  2. 組頁是供學生撰寫敲定的文章之用。學生需在討論空間中匯報他們在文章中所作出的修改,令其他同學能很快追尋到這些轉變。
  1. 5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4 0
  2. 教師亦可在討論的前期或後期,在維基討論空間中作出參與。教師的參與旨在:
    • 總括學生的成果
    • 令工作更集中,從而推動協同活動
    • 引導維基討論及共同撰寫框架的工作

3.4 學生如何在維基中學習?

5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5 0 學生的維基學習時間為六節課。他們將進行二人一組地學習。每三組學生將共享一個維基空間或維基小組。兩人將輪流在維基空間中工作十至十五分鐘。這種工作模式可避免同學在編輯時發生衝突。

5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6 0 開始時,老師可鼓勵學生善用句子開首,幫助自己在維基討論空間中作出貢獻。在維基的指南頁中亦有一系列的句子開首供同學參考。(見圖一)
學生在活動初期特別需要老師的支援,而老師亦需要經常在電腦技術及撰寫過程中擔任引導的角色。然後,老師漸漸以學習拍擋的身份,透過提出論點及協助學生撰寫文章,參與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過,當學生逐步掌握維基的學習技巧後,老師的角色將會漸漸淡出。

5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7 0 學生應集中在下列幾方面:

  • 5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8 0
  • 就總結達成共識,而非只流於表面的寫作上。由於學生並不習慣閱讀搭檔的文章,他們最初可能只會著眼於拼字錯誤,但循序漸進地,他們將會更留意意見論點的表達和共撰文章的結構。(Pifarré & Fisher, 2001)
  • 以論據支持論點
  • 檢查自己的貢獻是否已以簽名作實

5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59 0 在進行第一步的維基學習時,教師可能已意識到訂立參與規則的重要。相應地,不同組別會各自訂立他們的維基活動規例。例如:「為增加效率,我們必須合作完成作業」、「我們要以論據支持論點」、「各二人組需要與其他兩組達成共識」、「在下任何決定前,都必需和其他兩組二人組商討」、「必需尊重他人意見」等等。

6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0 0 學生在維基空間中共同學習的過程描述
基本上,學生在維基空間中共同學習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3.4.1 階段一:凝聚知識

6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1 0 這個階段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匯聚共有的知識,並計劃整個共同寫作過程。學生只會在討論空間中寫作,而他們的貢獻則標誌著探索式的學習方向。每一個大組內的三對二人組均需聯合撰寫一篇文章,在整個過程中,他們必需確保已討論在第二學習階段中所提出的所有看法,作為整個以網頁為查詢工具的學習過程成果,令其他學生能理解他們共同撰寫的維基文章的內容。

6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2 0 對於草擬最終的文章,這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因為學生將在這個環節中,就文章內容取得共識。這個階段包括以下過程:

  • 6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3 0
  • 閱讀其他兩對二人組所提出的方案。
  • 互相激發思維,就文章的最終內容達成共識。
  • 就所舉之論點作出討論(例如:能否在火星上建立一個人類殖民地?)。這亦包括就所提出的想法加以討論及賦以理由,並就各種盲點提出疑問等等。
  • 提出並整理將在文章中列舉的想法。

3.4.2 第二階段: 組合文章: 附加論點

6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4 0 這個階段的重點為共同組合文章,而學生在這方面的貢獻將會在組別空間共同撰寫的資訊中彰顯出來。在這部份中,各維基組別中的三對二人組將輪流撰寫文章,積極參與共同寫作的步驟。學生在這個階段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在第一階段中協議出的想法加到文章當中。在所有維基組別中,其中一組二人組將會帶頭開始撰寫文章,並逐漸退回到協同的角色中。另外兩組則會集中在原稿中增加論點,擴大及重整固有的資料,作出改善。

3.4.3 第三階段:草擬文章:擴大及使文章內容更豐富

6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5 0 在第三階段中,學生會參與新論點的分享過程,深化並擴闊原稿內容。學生會在討論及組別空間中撰寫文章,並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 6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6 0
  • 分享、討論並解釋附加的新論點。
  • 討論文章中的論點。縱使學生並沒有刪除任何在文章中的論點,但他們亦有批判性地指出不同資訊中的矛盾並提出替代方案。此外,他們亦在討論空間中提出異議,讓論點的提出者作出修改或刪除。即使如此,總括而言,學生們均能尊重大家的意見。
  • 呈現學生的想法並向他人解釋他們在文章中所撰寫的內容。學生明確地解釋他們在文章中所作出的修正。在過程中,學生將令他們的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並且令他們的推論更趨成形。

3.4.4 第四階段:完成共同撰寫之文章

6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7 0 在這個最終的階段,學生將集中在共議論點以完成文章,並進行選取標題、澄清個別含糊論點的工作等等。

4 評估維基共撰文章的質素

6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8 0 我們分析了學生所撰寫的維基文章的特徵。首先,我們把學生在第二研習階段中與拍擋共同撰寫的文本和他們在第三階段中在維基平臺上完成的文章作比較。我們的目的在於查考一些可計量的特點,從而標明整個合作過程可影響兩位同組的學生在最後階段中的思想合併、深化及擴闊過程。仔細來說,我們比較了文章的長度(即字數)、t-unit 的數目;科學性概念及關聯詞的數目(例:因為、但是、如果、不過、而且、此外、例如、再者)。在我們的作業中,t-unit 是具文法容許性的最短句。儘管並非必要,但t-unit 通常是一句句字。

6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69 0 在字數和t-unit 的數目方面,學生在共同撰寫文章中的貢獻會比二人為一組構思時的較多。再者,鑑於t-unit 數目的增加,愈長的文章均會更內容豐富和準確。

7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0 0 此外,共撰文章中所提出的想法在結構和整理方面均會較最初由兩位學生所完成的文章來得準確。學生會在段落中整理他們的想法,並構思出一個標題和結論。

7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1 0 在共撰文章中,關聯詞的數目亦會有所增加。我們認為這是另一個跡象,顯示出學生已進入更深層次的討論中,詳細闡述各論點,並更清楚明白所涉及的概念。

7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2 0 從我們的角度而言,這項分析標示出學生在共同學習中所得出的成果較二人一起工作時的多。如前面所示,維基共同學習的過程具有提高思想包容性、以及擴闊和深化創意對話的特點。因此,我們提出,整個過程在學生共同撰寫文章的工作中,有著相當的重要性。

5 結論

7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3 0 我們的研究項目顯示了維基在協同討論中的獨特啟示,證明了維基能創造出一個容許學生分享與科學有關的知識、分析和論點的對話空間。這個共享空間可協助參與研究項目的學生更具建設性地共同撰寫一篇具高度科學準確性的論辯式文章。

7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4 0 我們報告了學生如何共同在維基討論空間中工作,並展示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方向,令合作的學生能具批判性及建設性地參與意見交流。學生亦會提出各種議題和建議供大家參考。知識更容易為大眾理解,學生的推論亦更趨成形。

7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5 0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亦提出,教師需以一個指導模式,預備學生善用維基,把之用作成調解科學爭論的強大工具。要培育小學生的討論和論辯能力,把維基作教學用途是必須的。我們認為,發展學生共同思考及學習的意識是極其重要的。在達到這個目的方面,我們的研究顯示出「Thinking Together」的模式(Mercer, 2000)在整個備學過程中是很有效的。學生會把探索式對話及「Thinking Together」的特徵轉移到維基的討論空間中。

7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6 0 此外,我們亦從對話遊戲中,標示出鷹架討論(scaffolding argumentation)的效用。在我們的研究項目中,學生運用有效的提示語句去建構他們在維基中的交流,從而推動以分析及論辯為基礎的對話。

鳴謝

7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7 0 這項研究的經費來自西班牙政府轄下的Ministerio de Ciencia y tecnología(項目編號:SEJ2006-12110; EDU2009-11656)。作者謹此向參與其中的師生致以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78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8 0 Cole, M. (2009). Using Wiki technology to support student engagement: Lessons from trench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2 (1), pp. 141–146.

79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79 0 Dawes, L., Mercer, N., & Wegerif, R. (2000). Thinking together: A programme of activities for developing thinking skills at KS2. Birmingham: The Questions Publishing Company Ltd.

80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0 0 Dodge, B. (1995). WebQuest: A technique for Internet-based learning. Distance Educator, 1(2), pp. 10–13.

81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1 0 Mercer, N. (2000). Words and Minds: how we use language to think together. New York: Routledge. Mercer, N., & Littleton, K. (2007). Dialog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82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2 0 Pifarré, M. & Kleine Staarman, J. (2011). Wiki-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imary edu- cation: How a dialogic space is created for thinking toge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6(2), pp. 187–205.

83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3 0 Pifarré, M. & Fischer, R. (2001). Breaking up the writing process: How a wiki can support the composition and revision strategies of young writer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25(5), pp. 451–466.

84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4 0 Pifarré, M. (2010). Inquiry Web-Based Learning to Enhanc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Science: A Study i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orris, B. A. & Ferguson, G. M. (Eds.).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New Developments. New York: Nova Publishers.

85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5 0 Ravenscroft, A. & Mathenson, M. P. (2002). 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dialogue games for col- laborative e-learning interac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Special issue: Context, Collaboration, Computers and Learning, 18(1), pp. 93–102.

86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6 0 Wegerif, R. (2007). Dialogic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Springer.

87 Leave a comment on paragraph 87 0 Wegerif, R., & Dawes, L. (2004). Thinking and learning with ICT: raising achievement in primary classrooms. London: Routledge.

page 16

Source: https://tcn.wikiway.ch/chapter-11/?replytopara=41